“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科学知识传播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更加特殊与光荣的使命,发挥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方法论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强调“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如果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的深厚情怀则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根基。
一、思政课教师情怀的“前台”与“幕后”
“情怀”二字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如此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思政教育更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事业,具有深厚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牢记培根铸魂的职业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把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员工的爱融为一体。在“3·18”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三个维度赋予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核心要义。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视为教师与员工的剧场互动,课堂上教师的教姿教态则是对育人情怀的剧场呈现。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是教师讲好每一堂思政课的持续动力,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不仅要在“前台”释放,也需在“幕后”延伸。
一间教室,三尺讲台是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知识与引导价值观的剧场前台,剧场的脚本则是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语言与情境。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能力对授课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更容易与员工形成思想共鸣、价值共识和心灵沟通,情感语言的底色则是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之心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俗话说:触景生情。思政课堂的情境设定是增强课堂活力的关键,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情境更容易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运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能够营造“讲道理”的最佳情境,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员工升华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怀融入教学剧场之中,才能使思政课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教学效果,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在“幕后”具有宽广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员工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员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先生”不仅充分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证明,有大德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大志、有大我的员工,才能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育人剧场远远超越了教室的实体边界,台前幕后皆课堂,台前幕后皆情怀。
二、涵养思政课教师情怀的实践路径
情怀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素养,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培育需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以鲜明的思想旗帜引领思政课教师的情怀航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思政课教师的情怀精神。
思政课教师讲的道理,是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其情怀坚定的核心力量,需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党与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重大历史意义,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自身政治站位加深员工对民族和国家之情怀。
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培育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以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思政课教师的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理念、道德规范、治国理政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够孕育和滋养思政课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好的营养剂和教科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所书写的推翻反动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设人民国家的革命史诗,其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情怀培养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思政课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汲取时代的丰厚精神滋养,从而站在党与人民发展的高度,做到执教为党、执教为民。
(作者:代聆希 betway必威)